找到相关内容32篇,用时1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由“是心作佛”而“弥陀念弥陀”

    12] 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译:《佛说观无量寿经》。《大正藏》第12册。  [13] 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: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《佛国品第》。《大正藏》第14册。  [14]  惠能:《六祖法宝坛经》,《...普遍的佛教说教,同样也是演变多端的家说教。首先,因着相关经典的传译,在中国流行的净土法门落实在弥勒净土信仰和弥陀净土信仰,两种基本的净土信仰上。弥勒的兜率天,和阿弥陀的西方极乐世界,是相关净土信仰者...

    周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61157045.html
  • “往生咒”与人间佛教

    我心是。“欲得净i,当净其心,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”‘维摩经·佛国品第’)。若不求诸心,则愈求愈远,(“圣人因病以致药,众生因...“往生咒”与人间佛教   郑僧   提到‘往生咒’, 一般人望文生训,以为只顾死人,不顾生人。这种理解是不正确的!‘往生咒&...

    郑僧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262363772.html
  • 浅谈《维摩诘经》的文学性

    开创出一个理想精神世界,故受到文人普遍倾心向往。  三  几乎所有经文,包括大乘小乘,都是神圣的佛在讲经说法,教化众生。而这部经文,虽然在《佛国品第》中,依旧是以“如是我闻”开头,但它的主人公是维摩诘,是维摩诘在谈经论道,舌战群僧,化得香饭。在《方便品第二》中,首先是总的概括了维摩诘长者的德行与教诲,然后在《弟子品第三》、《菩萨品第四》中依次记述了佛派遣十大弟子及菩萨去探视维摩诘,而他们个个都...

    曾晓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0266114.html
  • 环保的两个层面:生态与心灵

    圣严法师讲:《维摩经》随身经(12)“佛国品第”。只有这样,人类社会才会有光明的前景。如果主观的偏见渗入、遮蔽,心意的光明就暂时暗淡了,世间也就随之黑暗。 “心既能造业,心也能转业”。所以,世间...   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,我们的思想境界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。所以,在物质的享受的驱使下,我们各自的私心开始不断膨胀。所谓内心的活动表现于外,而外在的反应又源自内心。如是,由心中的贪引发嗔,就进行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20766291.html
  • 王雷泉编:悲愤而后有学——欧阳竟无文集(8)

    饥渴,世有智者,行远升高,其必以是辑作厥权舆欤?  (选自民国1935年10月支那内学院校刊《藏要》第二辑)   《维摩诘所说经》叙  佛国品第 ...是经者,应先判文,次后抉义。  最初序分为〈佛国品第〉,最后流通为〈法供养品第十三〉、〈嘱累品第十四〉,是三易明,今且勿论,论正宗分。  正宗十一品,境居其九,行果各。境居其九者、菩萨以自他利为境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14344216.html
  •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─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

 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2. 《注维摩诘经》第1卷〈佛国品第〉,《大正藏》第38卷,第334页中。  页291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─中国佛教净土思潮的演变与归趣 人间净土与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3. 《注维摩诘经》第1卷,〈佛国品第〉,《大正藏》...

    方立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13048096.html
  • 胡适读禅籍题记、眉批选

    勤修一切功德众生来生其国。禅定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摄心不乱众生来生其国。智慧是菩萨净土,菩萨成佛时,正定众生来生其国。……(卷 佛国品第)眉批 此大段颇似耶稣山上之训的第一段。原文 佛告舍利弗:我佛国土,常净若此,为欲度斯下劣人故,示是众恶不净土耳。(卷 佛国品第)眉批 谬论。原文 维摩诘因以身疾,广为说法。诸仁者,是身无常,无强无力无坚,速朽之法,不可信也;为苦为恼,众病所集。...

    楼 宇 烈 编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21151009.html
  • 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》简介

    ;我佛法中以心为主,一切诸法无不由心’与罗什译的《维摩经》〈佛国品第〉之文一致(大正14·538c)。本品又举维摩之德如下:‘如是白衣虽不出家,已具无量无边功德’,这相当于《维摩经》〈方便品第二〉所...、安住三昧,但《真实经》〈金刚大道场品〉几乎没有说明,仅提及‘虽造五逆阐提等极重恶业,皆悉消灭应时便获五种三昧……’之语,未详细说明五种三昧(大正18·276c)。至〈成佛品第十二〉,说心、语、身三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2147167.html
  • 敦博本《坛经》片段试校

    维摩经》卷下《佛国品第》。原文无“外”、“内”二字。“第一义”,即第一义谛,言“真如法性”乃最高真理。  “善知识,此法门中,座禅[1]元不着[2]心,亦不着[3]净,亦不言[不][4]动。若[言]...了新的解释。  [2]真心:此节中除“真心坐不动”句外,余处之“真心”皆当为“直心”,斯本亦如此。惠昕等三本皆作“直心”。又,《维摩经》卷上《菩萨品第四》:“我问道场者何所是?答曰:直心是道场。”“...

    汪韶军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15257992.html
  • 论“信则有,不信则无”的真谛

    至少可以肯定,无论对佛教还是对回答者个人来说,都绝对是没有益处的。  《维摩诘经?佛国品第》中说:“随其心净,则一切功德净。……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”修行的核心是心而不是物,作为佛门弟子,不见得只有...,一种同我们娑婆世界最有缘分的净土,当然,也是法的部分。  诸佛但为度化众生而出世,不为众生之供养而来。 《妙法莲华经?方便品第二》说:“尔时诸梵王,及诸天帝释,护世四天王,及大自在天,并馀诸天众...

    恒 毓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60866525.html